×
加载中...
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加强,循环包装或是供应链变革新思路
互联网 2025-04-21

2025年全球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度震荡,由贸易摩擦、环境规制、数字技术共同驱动的变革,或将催化循环包装从辅助配套供应链核心基础设施转型,开启千亿级市场的价值重构进程。

1744969296400921.png

根据观知海内信咨询《2024年中国可循环包装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循环包装市场规模达到541亿元,同比增长12%,较2023年增速有所回调但仍保持双位数增长。

当前循环包装产业从百亿向千亿规模跃迁的进程中,其增长动能已从政策驱动转向供需双侧深度耦合的结构性红利释放。各个方面发展驱动的交织共振,正将循环包装推入产业爆发临界点,其核心动能可拆解为以下几个维度

●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与供应链升级需求

中国汽车出口量自2023年以522万辆登顶全球后持续增长(2024年达585.9万辆),叠加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2024年出口超200万辆),显著抬高了汽车行业对循环包装的需求。各大车企也在不断加速推广可循环周转箱、标准化共享托盘、成品件适用的围板箱、专用料架及各类金属料箱。

尽管近期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局面,让汽车出口企业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但中欧关系以及东南亚区域性贸易将会成为全球化经济交互的新战场。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欧盟调整对华贸易战略。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华电动汽车启动“最低进口价格”机制,这意味着中国向欧洲出口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1744969308196011.png

根据结构性数据显示,2024年可循环包装在汽车供应链中的结构性渗透率达52%,但相较于欧盟市场70%的成熟度基准,产业升级潜能仍有待释放。这一缺口对循环包装生产供应商(如:裕同包装、美盈森、先隆包装等等)及头部循环包装租赁运营商(如: IFCO、集保、ULP睿池等等)提出双重挑战:既需强化循环包装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以支撑产业规模化扩张,又要结合当下技术优势,推动汽车供应链向精益化、低碳化转型。

●政策导向:双碳目标与绿色供应链强制规范

中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与循环包装相关的政策核心聚焦于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和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两大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关键内容:

1744969320810410.png

此外,欧盟碳关税(CBAM)通过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核算体系,倒逼中国出口企业加速包装低碳化转型,直接刺激循环包装行业技术升级与发展。CBAM要求企业披露包括包装环节的碳排放数据,迫使出口商采用可循环包装替代一次性材料以降低碳成本,推动中国循环包装企业加速布局再生材料生产线和智能追踪系统(如RFID标签)以满足认证标准。长期来看,此举也将驱动行业向标准化共享模式(如循环包装动态租赁池)和数智化(如区块链碳追溯)跃迁,推动循环包装市场爆发潜力。

●老龄化加速机械作业渗透率提升

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短缺的共振效应,这一趋势直接推高单位劳动力成本,提升机械化渗透率才能赢得发展已成大趋势。

 

04-中日韩近5年老龄化趋势图.png

1744969348291272.png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机械替代人工,将促进包装行业向标准化、模块化发展,这一趋势显著拉动循环包装行业增长——高度标准化的各类循环物流载具配合自动化分拣、清洗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推动供应链周转效率提升。

●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头部企业示范效应

汽车、家电、化工行业领军企业的循环包装采购标准正通过技术牵引和场景实践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在汽车领域,以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为代表的“带板运输”模式要求托盘标准化率达85%以上,并强制要求循环箱具备防震、防掉屑功能及50次/年的周转效率,倒逼上游供应商采用更标准,更高质的智能循环包装,提升供应链效率。家电行业头部品牌如海信、海尔则通过《大型电视及显示器包装循环共用创新应用》标准,将电子纸面单、震动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嵌入循环包装,实现售后环节30%的货损率降低。化工企业如中石油、巴斯夫则制定耐腐蚀(耐强酸PH<2)、防爆(抗压强度≥10MPa)等采购标准,驱动IBC吨桶采用生物基改性PP材料。

京东、顺丰等物流巨头的可循环快递箱规模化应用依托封闭式循环网络和智能追踪技术,京东2023年投放99.7万个循环箱,累计使用超7000万次,顺丰“丰多宝π-Box”投放129万个、循环超2000万次,单箱成本下降40%。两巨头正持续以循环包装的技术降本(如生物基材料降低碳足迹60%)和模式创新(顺丰“带板运输”标准化率达85%)探索突破。

1744969360110144.png

在循环包装细分赛道中,IFCO、集保、ULP睿池已形成差异化龙头效应IFCO聚焦生鲜领域,依托全球3.1亿周转筐共享池和动态租赁模式,通过标准化折叠筐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如RFID追踪、移动端APP)降低果蔬供应链30%-50%备筐量需求,年减碳量对标720亿个一次性塑料包装替代潜力;集保则深耕汽车产业链,以UN认证危险品包装解决方案(如锂电池运输专用箱)和全球共享网络覆盖60余国,通过海运优化堆叠设计和厂内周转中心(CMC)管理,帮助特斯拉等车企降低12%物流成本并实现供应链碳中和目标;ULP睿池凭借动态/静态租赁组合模式与全国智能调度网络,服务比亚迪、吉利等车企,以及其他制造业、物流仓储业合作伙伴,实现零部件/物料跨区域周转,通过“云箱管理系统”实现包装全链路可视化追踪,推动各类循环包装载具(金属周转箱、塑料围板箱、EU箱、仓储笼、托盘等等)年周转次数提升至50次以上。

1744969376466179.png

三家企业分别以标准化共享池、场景化技术壁垒和数智化运营能力构建护城河,推动行业向集约化、低碳化加速迭代。

1744969388389077.png

截至2024年,中国可循环包装市场规模达到541.8亿元, 2025年市场规模或突破800亿元,持续推动千亿级赛道形成,企业需加速循环包装智能化和标准化布局以抢占先机。

1744969399979139.png

虽然循环包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但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回收体系分散、跨区域周转效率不足等等。未来,循环包装行业仍有很多努力方向,如:智能循环包装(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深化普及)、AI+IOT的物流体系变革、政企共建标准化体系、碳资产货币化、全球化布局等等。

如今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也在持续发力推动行业发展,结合需求侧的强驱动,循环包装行业有望从成本中心转型为利润中心,创造千亿级增值服务市场(如数据服务、碳交易、金融衍生品等),为投资者提供ESG与商业回报的双重价值。

当下国际贸易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撕裂传统供应链的同时,也为循环包装行业开辟了结构性机遇。当传统包装困于成本与提效的零和博弈时,循环经济模式已凭借“资源-资产-资本”的闭环价值,从辅助配套升级为供应链核心基础设施。未来,谁掌控循环包装的标准化与数字化能力,谁将在这个时代握住产业主导权——这不仅是企业的生存之战,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话语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