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布局手术机器人与AI,和睦家普外科有了新实践
和睦家医疗 2025-11-14

导语:目前,北京和睦家医院积累了超过千例的机器人手术经验,并在AI与医学逐步融合的当下,积极探索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升外科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推动外科手术迈向智能化。

北京2025年11月14日 美通社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医疗服务的模式与效率,医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11月9日,和睦家医疗及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的“2025长城普外论坛”于北京和睦家医院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以“普外科手术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新视野”为核心主题,聚焦机器人外科的系统化应用与人工智能在术前规划、术中决策、精准导航及术后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最新突破与实践经验。

和睦家医疗事务副总裁马沛恩提到,手术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是当前医疗行业备受瞩目的前沿技术,和睦家一直致力于通过严谨的验证和实践,推动这些前沿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未来,和睦家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投入,通过持续创新和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和睦家医疗事务副总裁马沛恩(右)
和睦家医疗事务副总裁马沛恩(右)

深耕手术机器人应用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非公医疗机构之一,北京和睦家医院近年来正不断扩大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

和睦家目前共有三台达芬奇机器人、一台单孔机器人、一台Mako骨科机器人和一台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已相继在和睦家泌尿外科、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甲状腺外科、头颈外科、妇科、胸外科、小儿外科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截止目前,已完成的机器人手术已超过千例。

此外,和睦家医院不断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如2024年引进了目前国内最新一代的“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手术的需求,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此外,在泌尿外科、普外科等医院优势领域,北京和睦家医院连续多年举办相关学术会议,通过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手术演示和经验分享,医院不仅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与国际前沿技术接轨的平台,还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和睦家北京区大外科副主任、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主任花苏榕介绍,在手术操作方面,传统开刀手术虽灵活,但视野和操作的精度均有限;腔镜手术虽视野清晰,却存在反杠杆效应,动作不稳定且有操作死角

“而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的机械臂和先进的算法,能够实现更精准、更稳定的操作。它能够有效滤除医生手部的细微颤抖,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从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手术体验。”花苏榕说。

以甲状腺手术为例,北京和睦家医院在甲状腺领域开展了经腋、经乳晕、经口等多种“颈部无痕”入路手术。这些手术方法结合手术机器人的高精度操作,使手术兼具根治性与美观性,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也较传统手术显著减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和睦家北京区大外科副主任、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主任花苏榕
和睦家北京区大外科副主任、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主任花苏榕

聚焦AI技术,和睦家外科新探索

布局AI,已成为当前医疗机构提升竞争力与服务质量的普遍共识。

马沛恩介绍,大约两年前,和睦家便成立了内部的人工智能团队,以提供持续的内部驱动力,其自主研发的“睦医AI”,目前已在诊前、诊中、诊后环节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临床支持。

近年来,和睦家医院还加大与外部科技公司、科研机构、大学等展开AI医疗相关合作。例如今年8月,和睦家医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达摩院研发的“一扫多查”医疗AI技术,结合和睦家的国际化诊疗标准和多网点覆盖优势,共同探索面向广泛人群的多病种AI筛查服务。同时,和睦家也正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携手行业伙伴与国内外顶尖医院,共同推进前沿技术的创新研究。

除了在影像科、病理科等传统领域应用AI技术外,2017年,和睦家还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开始探索应用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并完成了全球第一例应用全息影像确定癌栓位置、辅助机器人睾丸癌腔静脉癌栓切除的手术。

目前AI还处于辅助手术的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不少临床痛点。花苏榕表示,自2018年起,他便一直深耕AI医疗的创新应用,2023年和2025年两次获得国际医学图像人工智能学会(MICCAI)世界冠军,并先后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AI识别技术,是花苏榕正在研究的方向之一。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最令人担忧的并发症之一,该神经位置隐蔽、走向多变,传统手术完全依赖医生经验辨识,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引发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

观察到这一临床痛点,花苏榕和团队开发了喉返神经的AI系统,实现了动态识别、边缘计算优化两大技术突破。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和睦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花苏榕回忆,最初尝试将AI应用于手术,是希望减少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失误,例如因神经损伤导致患者失声,或因血管破裂导致出血等问题。

他指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在长时间手术中也难以始终保持一致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此外,外科医生在手术中经常面临副损伤风险,而这些情况在事后回顾手术视频时,会发现90%以上都是可预防的。

“AI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持续提供帮助和提醒,弥补人类医生的不足,并实时关注手术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纱布的位置、神经和血管的走向,从而减轻医生的注意力负担。”花苏榕说。

瞄准创新技术应用,吸引医疗人才

马沛恩表示,北京和睦家医院及其所属的新风天域集团,自成立伊始便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理念,坚信科技是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力量。在手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和睦家不仅进行了早期布局,还致力于成为民营医疗领域的领跑者。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成为技术的盲目追求者。马沛恩强调,和睦家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认为要系统性地将前沿技术融入诊疗全流程。

“比如,在审视人工智能产品时,必须要与临床团队合作,明确临床痛点和机遇所在。”他介绍,技术落地临床时,医院还会设计系统化的培训过程,确保参与诊疗过程的所有相关人员都能持续学习并灵活调整。

以和睦家引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考虑到机器人手术涉及的不仅是外科医生的操作,还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等多个环节,因此医院不仅会专门培训外科医生,还会对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及护理团队等进行相关培训。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马沛恩还介绍,和睦家不仅关注前沿科技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还会着眼于公立医院尚未完善或开展的医疗服务。目前和睦家正在布局安宁疗护,以期服务晚期肿瘤患者、老年终末期疾病患者等特殊群体。

因和睦家系统化的创新布局和开放姿态,近年来医院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加入,在外科临床和学术领域均成果颇丰的花苏榕便是其中之一。他于今年4月正式加入北京和睦家医院,并在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出诊。

他坦言,和睦家凭借其国际化背景和创新机制,拥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手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能够支持开展临床研究、专利转化以及新技术探索等多方面工作,还为医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

在新的平台上,花苏榕计划在这些创新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探索人工智能在手术中的更多应用场景,通过临床研究和专利转化,推动更多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更微创的临床服务。

24h快讯